English

从高考落榜生到成功企业家

2000-08-15 来源:光明日报 何璧 我有话说

编者按又一度高考结束了。20多年来,通过高考,成千上万的考生被输送到各大学深造,他们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过大,教育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高考平均录取率已有显著增长,每年仍注定要有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不能进入大学,成为落榜生。但是,“高考落榜”不等于“人生落榜”,逆境往往是磨练意志、锻炼成长的良师,只要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才途径,就会发现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人生舞台其实很广阔。本报今天介绍的钱云冰便是众多落榜生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钱云冰生于浙江省临海市一个小山村,他5次高考均落榜。面对失败,他不屈不馁。在高考考场上,他失败了;而在社会这个大考场上,他却成功了:10年时间,白手创业,他创办的企业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软包装企业之一;10年时间,一个曾耽于大学梦的山村青年被磨砺成中国软包装行业的优秀企业家;10年时间,他通过电大学习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成为软包装技术、工艺的专家。他从一个落魄者变为一位成功者!

今天,我们把钱云冰的奋斗经历奉献给读者,希望落榜生们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启迪,重鼓生命的风帆,去搏击人生旅途中的风浪。

大连市西南路2号,有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厂房前是一万多平方米的草坪,草坪中央,3面鲜艳的旗帜在迎风飘扬。这就是东昌集团参与投资的企业之一——大连天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奔驰320轿车悄没声息地停在了办公楼前,一个中等个儿,敦实、稳健的年轻人从车上下来。他四方脸上架一付无边眼镜,墨黑的头发一丝不苟地向一边梳去,皮肤白皙,衣着整洁,一副温文尔雅的风度。

东昌集团总裁钱云冰上班来了。

钱云冰在中国软包装行业是个知名人士。他主持的东昌集团固定资产达3.5亿元,年销售额5亿多元,创汇500多万美元,年上交国家税金2500多万元。该集团是国内软包装行业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企业之一,控股或参股生产性企业6家,分别设在大连、中山、连云港以及浙江省的温州和临海;国内外贸易性公司8家,分布于哈尔滨、北京、上海、杭州、香港、温哥华等地。东昌集团是集塑料软包装基材、彩印成品为一体的大型企业。

钱云冰走近办公室,守候在门口的秘书已把门打开,同时将一叠厚厚的文件交给他签发。坐到办公桌前,钱云冰的目光漫不经心地扫向台历。蓦地,他的目光像触了电流:台历上的日子分明是7月7日!

7月7日,这对他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高考的日子!

钱云冰的目光瞬间变得忧郁起来。他抬起头,苍凉的目光透过窗户,掠过窗前翠绿的草坪,眺向远处……

7月在钱云冰的记忆里是黑色的。

希望

钱云冰1961年出生在浙江省临海市尤溪镇的一个小山村里。山村虽小,却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梅园。

钱姓在梅园是独此一家。钱家虽穷,但云冰父母恩恩爱爱,家有三女两男,云冰是老二。

上小学时,班主任张老师特别喜欢他,他聪明伶俐,成绩特别好。张老师让他当班长,直到小学毕业。

在钱云冰眼里,张老师是个美丽的女子,善良的脸上永远挂着甜美的微笑。她每天像百灵鸟一样进进出出,唱着欢乐的歌。

“我永远忘不了张老师对我的帮助。我想做个优秀教师的理想就是受了她的影响。”时至今日,钱云冰还念念不忘恩师。“张老师还自己掏钱买了一顶灯芯绒的帽子奖给我,这顶帽子我一直戴到初中毕业。这是我毕生最珍贵的礼物。这些年来,她的音容笑貌时时萦绕在我的脑际,我很希望见到她,可是我却不知道她在哪里。”

受张老师的影响,钱云冰爱上了唱歌。如今公司联欢时,他的“卡拉OK”技压群芳,基础就是那时打下的。

1975年,钱云冰初中毕业。这一年,村里只有两个高中指标。指标控制在村支书手里,于是书记儿子和全村最大家族的一个子弟成了幸运儿。钱云冰尽管成绩很好,但还是失学了。

失学是钱云冰人生经历中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他酷爱读书,满心希望能通过求学来实现教师梦,但这个希望落空了。

15岁的钱云冰扛起农具走向田间,稚嫩的肩头过早地压上了生活的重担。那时收入极低,他每天4分工分,折合成人民币只有5分钱。

如果不是一个新的机会,也许他一辈子就窝在那个小山村了。

1976年,他所在的龙岭公社在岭下村办了一个农业高中,钱云冰喜出望外,马上报名入学,重新踏上求学之路。

农业高中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几乎都是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教高中,质量可想而知。

1978年高中毕业,钱云冰和他的高中老师同时走进高考考场。他的心情是蓝天白云晴朗一片,终于能够公正地凭实力考试了!

结果是,他的成绩距录取分数线120分。这是意料中的事。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总分竟然比他的个别老师还高。

学生超过先生!消息不胫而走。他父母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重视,于是钱家举行了一次“家庭联席会议”,望子成龙的父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跳出农门。会议一致通过一个决议:聚家中财力,支持他脱产复习应考,钱家应该出一个大学生!父亲脸上每一条褶皱里都蕴藏着对儿子的期望,钱云冰从父母的庄严中感到了一份神圣的责任:一定要考上大学!

但是,希望落空了:区中学补习班因他成绩差距太大而将他拒之门外。

不让上就自己学!他找到了一个代课的工作,边工作边复习。

江南的8月炎热无比,钱云冰肩挑着米、咸菜和简单的行李走向几十里外的山村。他被分派到双坑公社的大岩村小学,那是个蛰居在“云深不知处”的深山小学,只有几十个学生,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很齐全。

每天,第一抹晨曦轻染窗棂时,钱云冰便起床了。就着晨光,他打开了自己的课本。晚上,煤油灯下,他批改完作业,打开课本,在枯燥的公式、定理和XYZ中漫游。

艰苦的拼搏开始了。钱云冰并不知道,高考对他来说是一条不归路,他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自此,他进入人生最艰难最灰暗的阶段。

挫折

1979年高考,钱云冰以15分之差名落孙山。

一年时间,把120分的距离拉到15分,这使他和他全家人从中看到了希望,也更坚定了继续复习应考的信心。不惜一切代价,脱产复习!家里再次作出了决定。

1979年下半年,钱云冰进入区中学补习班复习。

这时,邻村一位高中毕业的姑娘爱上了他。姑娘眉眼俊秀,身材窈窕,典型的江南女子模样。在周围几十里中,姑娘独领群芳。两人深深地相爱了。

姑娘爱他,更支持他。一次,姑娘给他写信并随信寄去20元钱,她用小小的笔尖向自己的意中人倾诉胸中的滔滔江河。她在信中说,她支持他考大学,她也相信他一定能考上大学,这20元钱是给他买复习资料的。这些话像甘露一样沁入钱云冰的心田。

此后,姑娘不断资助他,在精神上支持他。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姑娘的相知和相爱。

1980年,那个令人向往的7月又来临了。

高考前一周,钱云冰失眠了,躺在床上,他为自己能否考上担心,为考不上无颜面对女友担心,为考不上被人讥笑担心。越是担心就越睡不着。他不知道,他已得了考试恐惧症,对高考的过分期盼使他神经高度紧张。当他走进考场,面对考卷时,他发觉自己的脑子已是一片空白。

这一年,他的成绩离分数线又差了12分。

此前,临海县委组织部进行了一次招聘行政干部考试。大学考不上,能考上干部也不错!钱云冰报了名。前两轮考试顺利通过,但当他正要参加最后一轮考试时,他突然接到通知:非团员没有考试资格,他被取消考试资格!这对他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高考落榜后的那天晚上,天是那么黑,空气是那么闷热,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大家相顾无语,默默垂泪。屋子里只有父母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不能就此罢休!继续复习,不上大学,决不罢休!钱云冰暗下决心。

弟弟初中毕业去学了理发,两个妹妹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去学绣花,以此支持他复习。弟妹们用自己的爱支撑着他向人生高峰攀登的信心。他又开始脱产复习。

1981年,他以3分之差落榜。

就在这次高考前,他心爱的姑娘因一场误会离他而去。在钱云冰经受高考落榜和失恋的双重打击时,周围对他的各种议论纷起。一些人认为,他与女友的分手是因为他预计自己能考上大学而有意甩掉农村的对象。偏见、误解像长了翅膀,飞进山村的角角落落,讽刺挖苦慢慢演变成对他人格的攻击:钱云冰是一个现代陈世美,是个小人!

哪怕是浑身长满了嘴,他也难以解说清楚。

偏见

在落后的山村,他成了一个怪异的人,一个不被世俗认同的人,他对学习的热衷,他对高考的执着,他对大学生活的眷恋,他在屡战屡败之后仍然屡败屡战的矢志不渝的坚持,这一切都使村民无法理解。村民称读书人为“书腐”,钱云冰好学成癖,自然也成了“书腐”;当地人穿的一般都是自纳的布底鞋或廉价的解放鞋,只有拿工资的“公家人”才穿皮鞋,钱云冰却常常穿皮鞋;村里人常常是一条短裤过一个夏天,他却即使在夏天也穿着长裤;他的皮肤比别人白皙,也成了人们的议论的话题;村里人爱理短头发,常理个和尚头,他却常理“西发”,头发还一丝不苟,梳得整整齐齐。因此,在村民眼里,他成了另类。

不满、议论、非议、讽刺、挖苦的唧唧喳喳声不断发酵膨大,雨点般落到这个不肯向世俗屈服的青年人身上。

年轻的心在淌血。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还是真的命该如此?渐渐地,他变得孤独,变得落落寡合,伙伴和朋友也渐渐离他而去,他成了人海里的鲁滨逊,深宵旷野里的踽踽独行者。一种悲凉幽怨的孤独时时笼罩着他的心。他欲插翅远走高飞,“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离开这方生他养他却让他痛苦的土地……

但是,他缺乏振翅鼓翼的羽毛,他缺乏冲天一扑的能量,故乡的土地太滞重,滞重得使他难以摆脱,他只能逃避。

他又开始代课,边教学边复习,他不死心,还要向命运作顽强的一搏。

1982年7月,钱云冰第5次走进考场。

临考前几天又失眠了。当最后一门考试开始,他的眼睛已经疲倦得睁不开了。他眼睛深陷,脸色蜡黄,他又一次被心理负担压垮。

接到分数通知的那一瞬间,他的心都停跳了。他的成绩距分数线仅差2分!这2分残酷地剥夺了他的理想和幸福!一种无边的绝望漫上心头。理想和愿望已灰飞烟灭,还读什么书,还教什么学,还做什么考大学的黄梁美梦,算了吧,你钱云冰是什么料,也配上大学?

钱云冰啊钱云冰,你为什么一定要考大学?人生的路千万条,你为什么一定要登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除了高考,你就不能走另外的路?在这条蜀道上,你踉踉跄跄走了这么多年,你受过的苦还不够,受的讽刺挖苦还不够?无知是平安之母,是关押痛苦的牢笼,是无忧无虑的源泉,你为什么要获得知识而自寻烦恼?

如果他知道日后的发展,如果他清楚这没能让他登上高考金榜的2分对他的未来意味着另一条更加宽阔更加辉煌的路,那么他会感激这倒霉的2分。但是,当时的他不可能预见未来,他为自己的落榜痛苦万分。

其实,对成功者来说,失败是一种最宝贵的馈赠,一次次失败正在残酷地锻打熔冶钱云冰的意志,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正在悄悄接近那个通向人生辉煌之巅的十字路口,他的意志、人格和禀赋正在失败中得到升华,生命的曙色已悄悄漫上天际。

鱼跃龙门

1982年高考失败后,钱云冰的人生又一次处在十字路口。他渴望继续教书,但此时人们对他的非议更多,认为他品质不好,见异思迁,没考上大学就把女朋友甩了,不让他教书。他参加乡文化员考试,成绩优秀,但却未被录取,理由也是品德不好。他参加县辅导会计考试,成绩过线,但还是没被录取,理由照样是品德不好。区乡干部也在流言蜚语中对他有了成见。重重压力下,钱云冰感到绝望了。

大学没考上,连已有的代课教师的工作也丢了,人生的路在哪里?

这时,花园区教办负责人金可辉出来讲话了。金可辉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了解钱云冰,对这个年轻人非常赞赏。他认为,如此对待一个青年是不公平的。钱云冰是个好学的青年,他教学认真,效果好,学生喜欢他上的课,他教的学生有几个还考上区重点中学。这样的青年人应该培养。在金可辉的坚持下,钱云冰被安排到龙岭乡岭下村——也就是他上高中的那个村小学任教。

生活又回归到原有的轨道,教书,批改作业。虽然5次高考失败,但他还是准备作第六次拼搏。

青灯照壁,冷雨敲窗。他更加刻苦,开始每个周末骑自行车到临海县城的补习班补习。

从学校到临海县城有20多公里。月黑风高夜,朔风吹雪时,雷电交加,暴雨如注,他风雨无阻。一天深夜,补习回来,行至半路,天降鹅毛大雪,他一次次摔倒,自行车也坏了。他又冷又饿又累,艰难地推着自行车前行。刺骨的朔风漫卷雪花直砭肌肤,他的手冻僵了,但是,思维却出奇的清醒。他眼前突然浮现与此情此景毫不相干的一幕:

梅园村旁有个龙门水库,水库东南角有个溢洪口,每年汛期,洪水从溢洪口破门而出,20多米宽的溢洪口白浪排空,涛声如雷,水流从20多米高的隘口跌落,形成了壮观的瀑布。每次溢洪,水库里的鱼便从隘口外逃,虽有拦鱼网,但鱼儿还是舍命从网上飞跃而出。鱼从隘口跌落时常会撞击岩石而死,因此,每次溢洪,下游都会聚集来捡鱼的农民,有人就曾捡到过几十斤重的大鱼。

都说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偌大水库,难道还不够鱼越吗,为何鱼儿还要舍命外逃呢?库区的生活没有风险,少有波澜,一潭宁静难道还不足以使鱼儿安居乐业,鱼儿不满的是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此时,他突然有所感悟:鱼儿是为了追求自由,追求更宽广的生存空间,追求“鱼生”的激越,逃出去的鱼儿一定会一路唱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歌,顺江而下,直达大海。为了追求自由的空间,鱼儿们拼死一越,哪怕舍弃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自己参加高考是为什么?他渴望考上大学,渴望受到更好的教育,渴望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但是,对他来说,之所以矢志不渝地参加高考,目的是想当一个真正的教师,渴望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从事“阳光下最神圣的事业”,他渴望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家乡的环境,使父老乡亲摆脱愚昧、无知、贫穷、落后。然而自己的一腔报效故里的热血却被乡亲误解。

梅园是美丽的,村民淳朴厚道,乐于助人。梅园也是贫穷落后的,而最落后的是村民的观念。他感到故乡的可悲,自己不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可悲而努力?

他不就像水库里的鱼,渴望冲破束缚,向往着大江大海!可是,还没能冲破第一道险阻就被撞得头破血流,差不多命陨梦消了。

不管怎样都要坚持下去!钱云冰抹去脸上的雪水暗下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走上了这条路,就得走下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转机

人生的路很长很长,关键时刻却只有几步。

县城补习班的老师都是第一流的。在第一流的老师的辅导下,他马上感到许多原来模糊不清的问题变得清晰起来,许多知识本来就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老师用一根根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了,一个个疑窦在春风化雨中冰释,一道道难题在润物无声中破解,原来混沌的问题豁然开朗了,原来一知半解的现在清晰明了了。到底是县城的老师水平高。钱云冰信心倍增,他似乎看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目标已在眼前闪耀。

正在此时,一个彻底改变他命运的机会悄悄逼近了。

1983年高考前夕的一个周末,钱云冰照例到县城的补习班上课。在校门口,他看到临海精细化工厂招聘技术员和技术工人的招聘启事,心里不由得蓦地一动:当个工人不一样好吗?

他掉转车头,向精细化工厂骑去。

一周后,他走进招聘考场,他大吃一惊:招聘人数是4男8女,应聘者竟有200多人,其中许多应聘者就是和他一起参加复习的同学。看来,这次应聘与考大学一样,没有多大希望。

几天后,他刚上完课,只听有人喊:“钱老师,你的信!”

那是一个印着“临海县精细化工厂”字样的信封。他被录取了。

这一年,钱云冰22岁。命运把钱云冰推到一个全新的起点上。

新生活开始了。在填写履历时,钱云冰毅然把自己原来的名字“钱智君”改成“钱云冰”,为的是与不堪回首的过去告别。从此,旧的“钱智君”连同恼人的晦气连同各种非议消失了,意气风发的新的“钱云冰”诞生了。

临海精细化工厂正在开发用于生产塑料软包装的黏合剂。中国的商品一向不重视包装,特别是经历了“文革”中的商品极度匮乏之后,生产出的产品包装好不好都能销出去。但到80年代,这一状况开始改变,人们开始讲究包装。中国的包装业也因此在悄悄崛起,一条条软包装生产线从国外引进,包装材料也由单层表印塑料薄膜转向多层复合塑料薄膜,这种多层塑料薄膜是一种换代产品。生产这一换代产品需要一种进口黏合剂。临海精细化工厂试图用国产产品取代进口产品。

钱云冰进厂后,因为肯学习,肯钻研,不久就被任命为车间主任,成为开发新产品的骨干。

一年后,新产品开发成功。厂里组织11个推销员到全国各地推销。钱云冰亦在其列。

1984年,绿肥红瘦的暮春天气,钱云冰背着装有10多公斤黏合剂的铁罐上路了。23年来,他是第一次出远门,对于外界的一切他茫无所知。

第一站是温州。他跑了一家家彩印厂,一无所获。第三天他乘夜车前往福州。但是福州的彩印厂还在生产单层塑料薄膜,他又是一无所获。

连续几次碰壁使钱云冰焦躁不安,心情恶劣。也许有过太多失败的经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推销工作,他实在没有把握。

正在此时,他获悉厦门第三印刷厂刚从日本引进了一条多层复合塑料薄膜生产线,并已投产。他如获至宝,马上赶赴厦门。

当他扛着10多公斤的大铁罐走进厂长室时,浑身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厂长打量着眼前这个狼狈不堪的年轻人,听他说明来意,态度决绝地说:“日本的设备绝对不能用国产的黏合剂!你的产品我们不能用。”

他欲作解释,但厂长已掉头忙自己的工作去了。

他不甘心,又找到厂技术科。在这里,他遇到了他日后事业成功的第一个关键人物——技术科科长林杰。他向林杰介绍了自己的产品,并表示,他的产品可以留下来先试用,行则再来谈销售。也许是他的诚恳感动了林杰,林杰答应试用他的产品。这使钱云冰大喜过望。

更使他惊喜的是,林杰透露,漳州印刷厂也从日本引进了一条生产线,正在调试。林杰还为他向漳州印刷厂作了推荐。钱云冰留下5公斤黏合剂后兴冲冲赶到漳州。

漳州印刷厂供应科林主任接待了他,因有熟人介绍,又听说厦门已在试用临海的黏合剂,几乎没费什么口舌,这家厂就同意留下样品做试验。

在和林主任接触中,钱云冰又获悉,广东中山包装印刷工业公司也在使用进口黏合剂,他又赶到中山。就这样,他跑了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每到一地,他都要请厂方介绍同行,有了同行的推荐,下一个企业对他的信任度就会提高,往往容易成功。

乘汽车,转火车,南来北往,住的是最便宜的旅馆,吃的是面包、馒头或面条。出差45天,钱云冰将所带的300元旅费全部用完后才回到临海。

此行非常成功。当他回到临海时,厦门、漳州正式订购产品各500公斤的订单已到。

征尘未洗,钱云冰马上又投入新的战斗,厂长余鸣岗和他一起带着黏合剂专程送货上门。

厦门印刷厂车间,钱云冰和工厂技术人员一起试生产……

漳州彩印厂,钱云冰帮助该厂技术人员共同攻关……

湖北……

广东……

陕西……

1984年,临海精细化工厂11个推销员共推销黏合剂25吨,钱云冰一人就推销了17吨。当年得奖金是8000元,而他当时的月薪仅18元。

在帮助生产厂家试用黏合剂时,钱云冰接触了多层复合塑料的生产技术,他抓住机会向行家讨教。渐渐地,他熟悉了复合塑料的生产工艺,学到了软包装生产的第一手技术。

有一次,在中山包装印刷工业公司的一个下属厂,钱云冰正埋头和该厂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生产工艺,公司总经理郑志明见他如此全神贯注地钻研技术,对他产生了兴趣,遂把他叫到办公室。

郑志明:“你清楚国内软包装行业的情况吗?”

钱云冰:“我国目前已引进30多条软包装生产线……”

钱云冰对国内软包装行业了如指掌,他侃侃而谈,还就目前软包装生产工艺上的不足谈了自己的看法。

郑志明不住地点头。突然,郑志明把目光盯住他问:“小伙子,你到我们公司工作怎样?让你主持一个部门,给你高报酬,行吗?”

钱云冰一楞,马上回答:“郑总,不是我不识好歹,我从农村出来,当上工人不容易,我们厂对我很好,我不能做出对不起他们的事。谢谢您的信任,如果您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全力以赴!”

郑志明连连点头:“难得,难得!”

其实,这次会面无意中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伏笔。

1985年,精细化工厂销售黏合剂50多吨,钱云冰一个人占了70%;1986年全厂推销产品80吨,钱云冰又占了70%,这两年,厂里每年都奖了他2万多元,他成为当时非常稀罕的万元户。

与物质上的丰收一样,在精神上他也获得了大丰收:他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并通过电大学习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

走向成功

一个使钱云冰成功的机会来临了。

1987年,临海精细化工厂进行承包改革,因种种原因,钱云冰被迫辞职。1987年6月,他只身前往中山。郑志明热情地把他安置在企业集团属下的贸易公司任业务员。

但是,贸易公司给钱云冰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实行业务承包,钱云冰可以用贸易公司的名义开展业务,但贸易公司不给一分钱的流动资金,产生的利润三七开,钱云冰得三,公司得七。这样的承包同样不合理。

但是,钱云冰已被逼到绝路上,他已没有退路。

置之死地而后生。钱云冰迎难而上,接下了这一任务。

当时我国正处在软包装大发展阶段,躬逢盛世,这个山村青年置身市场,但见各路商贾纷至沓来,商业烽火燃遍神州,商场上英雄聚首,冤家碰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商场上的风诡云谲,令这个山村青年眼花缭乱,眼前顿觉豁然开朗:如法炮制,依葫芦画瓢,居然步步成功。

到1989年,承包盈利累计达300万元,他个人分得100万元。

1990年,他用50万元注册了一家公司,取名为东昌贸易有限公司。余下的50万元买了两套房子居住和办公,还买了一辆小车。从此,他有了自己的企业;从此,他开始了创业的生涯。

此后10年,这个年轻人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商场上与对手斗智斗勇,他用诚恳感化同行,用信任赢得声誉。钱云冰的名字在中国软包装行业逐渐响亮起来。

钱云冰成功了。荣归故里,他常会感慨万千。昔日的高考落榜生,今日成了成功的企业家,再没有人对他冷眼相看了,再也没有人讥讽他“书腐”、“没出息”了。当他1991年除夕第一次回家过年时,人们对他充满了赞美和羡慕。的确,他成功了,他没能考上大学,但在社会这个大学里,他早已毕业了。

他始终记得家乡对自己的哺育之恩,他把村里40多名青年带出来工作,安排在自己的各个企业工作。他不但在家乡投资办企业,还兼并了他过去工作过的后来濒临倒闭的临海精细化工厂,偿还了企业欠债,解决了部分职工的就业,包括2名与他同期招工进厂的老同事。目前这个企业已成为临海市的纳税大户,被列为临海市“十大工程企业”。而他本人则被推选为临海市政协委员。

黑色的7月已变得遥远,那铭心刻骨的5个7月,那7月的无眠的夜,已被他深深埋入心底。

他记起了歌德说过的一句话:痛苦留给你的一切,请细加品味;苦难一经过去,就会变成甘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